竹编壶系列的造型艺术与联想思维
宜兴紫砂壶,质朴淳厚、不务妍媚,如金铁般凝重,似脂玉般温润。中国传统文化对茶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相关的各个领域,包括宜兴紫砂壶。而宜兴紫砂壶的质地、形制、审美构成了她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延续数百年而兴盛不衰。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美学观念和民间工艺的交融,给紫砂壶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紫砂壶制作中的创新与变化不仅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紫砂文化的外延空间,款式上的古朴典雅,凝聚了深厚的自然气韵。我创作设计的竹编壶系列紫砂壶,将我国传统民间工艺中的“竹编”技艺嫁接于紫砂壶的造型与装饰之中,以新的姿态面对大众,使人感受到温和、平淡。闲静的精神韵律。
下面就“竹编壶”系列的造型艺术与思维联想作如下论述。
“竹编壶”系列的造型拳师了竹子文化的内蕴。创作设计的竹编壶系列由“春竹茶具”、“渔翁壶”和“渔夫壶”组成,都是以“竹子”为题材的壶艺作品。紫砂壶的造型艺术有很大的包容性,就是说有“壶中有道,道法自然”。在历代紫砂大师和高手中都有用紫砂壶来承载竹子文化的精品佳作迭出。宜兴山区的“竹海”,那里的竹子文化为紫砂壶创作提供了资源。竹子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却又四季常青,姿态优美,与紫砂文化的融合中独具韵格,情趣盎然。
在紫砂技艺人员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天地里,“松、竹、海”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都列在其中,可见竹子的精神文化的影响力,所以,紫砂界涌现出如范大生的“四方竹鼎”、杨凤年的“竹段壶”、邵大亨的“八卦束竹壶”,以及现代陶艺家李昌鸿的“竹简茶具”、顾绍培的“高风亮节壶”、潘春芳的“新竹壶”等等经典作品。我创制的竹编壶系列用别具一格的造型艺术来解读竹子的品质,禀赋和审美,让人在欣赏紫砂壶艺术的同时,感悟竹子所独有的“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的“声、影、意、形”四趣,提升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春竹茶具”等竹编系列壶在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中荣获了铜奖和金奖。
“竹编壶”系列的造型营造了联想思维的空间。紫砂壶与竹子是两个无法关联的事物,却在联想思维中合二为一,创作出竹编壶系列作品,例如“春竹茶具”。紫砂壶与竹编都是历史悠远的民间工艺品。我通过思维联想,将平时常见的竹编器物如竹筐、竹篓、竹篮、竹盒之类的艺术形式揉进紫砂壶的捏制中,脱化出新的造型,跃动着艺术的生命。
宜兴的原始陶瓷也与竹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古陶器上海就有竹蔑的编织纹饰,如方格纹、米字纹、回形纹等,作为罐、钵、瓶的原始装饰。后来听说台湾客人偏爱紫砂胎的竹编艺术品,就是以胎成型,外部采用提花竹篾编织、五彩图案编织的几何图形编织,无不精美绝伦,宛若天成。由此,我把紫砂壶支撑竹编形制,将联想思维定格于紫砂实体上。
所谓联想思维,就是由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自由思维活动,可以引发想象的延伸和链接,可以活化和创新思维的活动空间。紫砂壶和竹编这两个看似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了,就创新出“春竹茶具”的艺术魅力。这套茶具由一壶四杯组成,用蔑黄色的泥段制作,形象而逼真。尤其是壶体更像一个竹篓,那根根竹丝,纵横交错,泾渭分明,疏密有度,层次分析,仿佛此壶就是用竹篾编织而成。壶嘴,壶把则是新竹的形态,构成了一种青青翠翠,潇潇洒洒的意境之妙。
竹编壶系列的造型凸显了渔家生活的情致。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离不开生活,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们生活在江南的水箱,湖泊密布,渔业兴旺。渔民提着渔网,背着鱼篓,在河边捉鱼,或者摇着船、撒着网在太湖捕鱼的风景司空见惯。我以此为主题,塑造了竹编系列的“渔翁壶”和“渔夫壶”等壶艺作品。例如“渔翁壶”突出了抽象的人物形象,把壶盖设计成竹编的斗笠,或称之为雨帽、凉帽,营造出渔翁在河边、溪边垂钓的联想思维。圆润丰腴的壶体上嵌上“人”字形的壶把,以及“鱼”形的壶嘴,将“渔翁”和“鱼儿”的要素展现的一览无余。并且,运用陶刻的技艺,在壶的表面镌刻了生动活泼的游鱼和水草,简约、明快中勾勒出“渔翁壶”的神韵和寓意,张扬着渔民的独特情调和生活气息,形式是意象的,内容是写实的。
“竹编壶”系列的造型艺术是通过联想思维演化成的壶艺新作。它的鲜明个性是工艺体系的发展脉络与形体结构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作品阐述了一个道理,创作设计紫砂壶必须突出个性色彩,追求形美效果,达到艺术与实用的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