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最出名的紫砂艺人是谁?
不是顾景舟,也不是范大生,而是叫「唐凤芝」,在紫砂壶史上,这是一个被淹没的名字。
在大时代的洪流里,一把壶就改变了他整个人生。
1
一代名家
唐凤芝,生于清末民初,出身紫砂世家,16岁随其父唐顺洪学艺,他构思创作力极强,有过目不忘之美誉。
少年心气都在紫砂里,无论光货花货还是方型圆型俱在手中,随着年岁增长,技艺日渐成熟,每有巧思,便化砂壶。
▲唐凤芝 鱼化龙
1943年,这时候的唐凤芝偏安一隅,还在专注于紫砂壶的创制,在壶界已稍有名气,外面传来消息,时局渐佳,他期盼着战火平息后,生计会慢慢好起来。
▲唐凤芝 风卷葵
而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两年后,在敌国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将升起蘑菇云,抗日战争,也终于胜利。
他也将迎来一生中最为光彩,也是日后回想起来最为悲伤的那一刻。
2
名动京沪
“那天,我穿上了崭新的中山装,台下照相的记者很多,皆是奔着我和我手里的壶来的,我微笑着,一一示意,大概,那是我这辈子最体面的时刻。”
1945年,日本投降,长达十四年的抗战终于落幕,全国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唐凤芝也是如此,这种欣喜之情,在他的手里,自然也化成了壶。
▲各地庆祝胜利
为纪念抗战胜利,唐凤芝做了一把“抗日战争胜利壶”,壶上浮雕当时被称为抗战领袖的蒋公像,故又名为“中正壶”。
此壶参加1946年3月10日开幕的苏州国货展览会展出,引起轰动,备受社会各界瞩目,当时的《中央日报》和地方报纸均发消息通讯大量报道,唐凤芝由此名动京沪。
▲报纸报道
唐凤芝由此当上了宜兴县参议员,他的壶被当时的报纸称为:
“名震中外,视若珍宝”、“出品精良、驰誉遐迩”、“善于创新,工艺精良”、“籍示爱国热忱”,“来预定是壶者,有供不应求之势”,达到了一个艺人事业的最顶峰。
唐凤芝并以此壶致赠去宜兴巡视紫砂陶业的孙元良将军获得嘉勉,使得当时政府要员、达官贵人,以能藏有一把唐凤芝紫砂壶为荣。
3
命途多舛
在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丁山的蜀山陶业合作社成立,当时唐凤芝被聘为技术骨干。
旧时代终究还是过去了,在新社会里唐凤芝认真工作,他认可并热爱新中国,1951年,他将抗日战争胜利壶的正面改成红五星,变成“国光壶”。
▲国光壶
盖内落印『国光』,壶底落大方章印『国光方圆天下 万民团结共乐 一九五一年题 唐凤芝制』。
然而即使改的再多,似乎都是无用的。1958年,因为当年做的那把壶,他被开除了公职。
即便如此,他仍是制壶不辍,抟泥细作。
▲唐凤芝 柿子壶
说到底他只是一个手艺人,即使曾经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向前,他仍只是一个制壶匠,从心底热爱着民族家国。
但命运似乎总在和他开玩笑,几年后,文革又至,那把壶又被用来大作文章,也成了他再也无法翻身的罪证。
晚年的他,只能自己在家做几把壶变卖度日。村民常看到这个老人提着一筐“洋桶”壶去土窑上去烧,窑工不给其好窑位,提回来的都是泥色发花的茶壸。1972年,为紫砂付出毕生心血的老艺人抑郁而终,直到去世都没有得到“落实翻身”。
▲唐凤芝 蜂菊壶
在大时代的洪流里,一把壶就改变了他整个人生,声名大显是此壶,籍籍无名亦是此壶。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将来种种,譬如今日生。
不论如何,这个名字,我始终觉得,不应该被淹没。
“做壶的,心里想的是什么,自然做的就是什么了,我不懂什么政治,我就是一个做壶的。”
有几句话,我一直憋在心里。
前段时间,宜兴紫砂界掀起一股旋风,当地一些所谓的“大师”丑行昭告于天下,让徒弟或其他人代工制壶后,刻上自己的名章,附上自己的制壶证书,一把普通壶便能卖到几十万元。
以前我在宜兴工作,只是耳闻,这次是坐实了。
如果这次不是某大师的徒弟因为独吞钱款而引起内讧,这样的丑事还要行于世间多久?
2010年央视就曾曝光过宜兴紫砂制假行为,其中也提到过“枪手壶”,都快十年过去了,这次新京报在最近的报道中直言不讳:要是这个钱丽媛没出事,在市场上,至今仍然随随便便就能找到所谓的大师壶、名家壶。
有识之士痛陈:一本万利的紫砂壶代工行业如果不加以制止,毁掉的不仅仅是这个行业,更是一座城市的诚信!
天下再无唐凤芝。但他那种“壶痴”的精神却在提醒人们:别忘了,什么才是这堆紫玉金砂真正的灵魂。
中国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
黄龙山上一抔土,望断蜀山千重烟。想想我们的老祖宗,不要做被后代戳着脊梁骨骂的人啊!